康巴藏族饮食文化 —零食及饮食器具 藏地阳光新闻网-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康巴藏族饮食文化 —零食及饮食器具

康巴藏族饮食文化 —零食及饮食器具

发布时间:2016-08-04


   由于历史上康巴地区交通不便,物质匮乏,人们的食品种类、数量都很少,零食就更为稀少。康巴地区的零食主要以野生水果、植物为主。

  油果子:藏语称“卡塞”,将面粉加水揉搓成团,然后根据个人的喜好将面团加工成各种形状,在酥油中炸成形,并涂上颜料,裹上砂糖。在康巴地区每逢新年时节,家家都会做油果子,用于接待客人。
  沤制野山梨:由于野山梨味酸涩,不能直接食用,人们会将野山梨堆放在背风向阳的地方,并盖上厚实的谷草沤制,沤制好后的野山梨变得酸甜可口。
  无根泡儿:无根是一种寄生在其它植物上的寄生植物,叶成小型鳞片状,分布于茎上,从寄主体内获取养分及水分。当地人将无根煮熟,切成小块状发酵沤制,直至呈黑色小块状,味甜。
  青稞花花:将青稞粒直接炒熟,闲暇时间如吃花生一样慢慢咀嚼。
  除此以外还有干人参果、天粟籽以及农区的水果、野果、干果等零食。
  康巴地区饮食器具主要包括炊具、餐具和饮具,饮食器具种类繁多,质地各异。本文主要介绍最常见、使用频率最高、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器具锅:在牧区和农区所使用的锅是不一样的:牧区人们需要随着季节和牧场的变化经常搬家,所以牧区家庭使用的锅主要是用平底、口底大小相同,带平盖的铝制或铜制平底锅。此类锅轻巧,有大小各种型号,并能套装在一起,便于搬家时存放和运输。而农区,当地人们都有固定居所,每家都有厨房,并有灶或火塘,因此农区的锅以生铁铸锅为主,锅镶嵌于灶台中不可随便移动。
  酥油桶:酥油桶一般为桦木、松木制成,由木桶、搅拌杆 (藏语称 “甲洛”)、桶盖三部分组成。木桶一般由长140厘米左右,直径20厘米左右上下等粗的圆木掏空而成,在桶身外围分别用三至五个金属箍或竹、藤箍、牛皮箍等加固;搅拌杆(藏语称“甲洛”),一块比木桶内径小的厚木板,掏有几个三角形或方形的孔,中间的方孔上固定着一根一握粗、直、高出桶1尺左右的木棍,其它孔均匀地分布在木板的各对称部位,提炼酥油时搅拌杆作活塞运动;桶盖是与桶外径相等的木盖,搅拌柄从中央的圆孔中伸出,木盖反面固定着几根木条,使之更稳定地盖于桶上,以保持桶内洁净。
  酥油茶桶:结构和工作原理与酥油桶相同,但体积要小许多。
  酸奶桶:结构与酥油桶木桶部分相同,但较酥油桶口径大得多,高度要矮许多,像一个又矮又胖的酥油桶,有盖,一般为松木制成。
  背水桶:形状、结构都和酥油桶、酸奶桶相同,无盖,各地根据当地习惯大小不一样。
  碗:在康巴地区最为流行的碗就是木碗,特别在牧区由于住所的不固定,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观,盛食物不改味,不烫嘴,便于携带的特点使木碗的使用更是普遍,人们无论上山、下地,都把木碗揣在怀里,随时用来喝茶、捏糌粑,甚至是去别人家做客,都可以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木碗。木碗大小随自己喜好而定,一般大木碗作为喝茶、捏糌粑时用,小如杯的木碗作饮酒使用。
  木碗一般用原料制成。其中以杂木树疙瘩做木碗为最好,不易破裂,花纹细腻。木碗的制作要经过选材、风干、制坯、细磨等四道工序:选材,要选取树疙瘩较多,树节较大的新鲜树段;风干,将选好的树段去皮后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风干,以免木碗制成后产生裂纹;制坯,按照要制作木碗的大小将树段制成碗坯;细磨,将碗坯小心的磨至四周厚薄匀称,划线准确,碗底平稳。一般这样的木碗就可以使用了,但在部分地区还会给细磨好的木碗涂上自制的植物染料,家庭殷实的还会在木碗内壁、碗口、碗底上包裹黄金和白银的薄片,并在金属片上雕刻精美的图案。
  在历史上康巴地区上层社会的有钱人还使用纯金、纯银和玉石制成的碗。当地人民利用当地的陶土烧制出陶碗,道孚县扎坝地区至今仍然在烧制黑陶器具。随着康巴地区对外交流的增加,沿着茶马古道,瓷碗也逐渐走进了康巴地区的家庭,外地瓷商依据康巴人的喜好,在瓷碗的外形、颜色和图案上都下足功夫。如今,在农区和部分牧区瓷碗已经逐步取代了木碗的地位。
  酥油茶壶:酥油茶壶一般高40厘米左右,由陶、木、铜、银等材料制成,虽然茶壶的材质不相同,但形状上却保持基本一致:喇叭形直口,细颈,平肩,腹部上丰下内收成平底,上腹部一边为长颈弯嘴壶嘴,另一边为内弯形把手,有盖,盖一般为佛塔形有细线或细链与把手相连。康巴地区还有型号较小的壶型作为盛酒的酒具,糌粑盒:木制,高约40厘米,直径30厘米,呈宝塔状的平底有盖容器,主要用于盛装糌粑,有些地区在糌粑盒中间加一隔板,一边装糌粑、一边盛放酥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