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有许多与格萨尔有关的地名,现分县叙述如下:
德格县。据《德格县志》记载,在德格县境内,涉及格萨尔活动而形成的地名有数十处之多,其中行政地名15处(未算乡、村重名),自然实体地名18处。如俄支是以格萨尔大臣之子的宝刀而得名;玉隆是以珠牡留恋赞叹此处山水青秀而得名;新路海是因景色旖旎令珠牡倾心忘返而得名;错阿乡的错通(晁同)村是以格萨尔叔父在此居住而得名;年古乡的嘎登村是以格萨尔宰相嘎登为此村人而得名;年古乡的直达村是以嘎登部下直达为此村人而得名;阿须乡的磨勒村是以格萨尔追杀恶魔至此并卜卦吉凶而得名;打滚(乡)是以格萨尔将领阿加贡布带领这个部落作战勇猛如虎而得名;打滚乡的力穷是以格萨尔大将力穷之妻在此居住过而得名;龚垭乡的拉翁通是以贾察在此遇见神人得名;打青查寿(山)是以格萨尔叔父死于此而得名:另据格桑曲批先生介绍,打滚乡的热火通,相传为岭·格萨尔幼年时的放牧地而得名;年古乡的涅直,相传原为一座山,被格萨尔王用神剑劈成沟而得名;阿须乡的嘎青,相传此地有一大岩坎,形如一头大白脸牛,岩下有洞,以格萨尔曾在此住过而得名;阿须乡的细珠下玛,相传此地鼠害成灾,因格萨尔常来此地灭鼠而得名;阿须乡的吉涅,相传格萨尔王曾在此为士兵们分发物品而得名;阿须乡的然尼,相传因格萨尔王童年时曾在此放羊而得名;阿须乡的喇嘛隆,相传因格萨尔的大喇嘛死于此沟而得名;阿须乡的夏卓,相传格萨尔王在沟内击落一只鹰,其羽毛散落沟内而得名;打滚乡的尼夏,相传因格萨尔王的将士曾在此烧烤猎物而得名;打滚乡的卓隆,相传是以格萨尔幼时赶一头耕牛死于此沟而得名;所巴乡的嘎日通,相传以岭国军队曾在此驻扎而得名;普玛乡的珠牡然底,相传以珠牡曾在此搭设帐蓬而得名。道孚县的喀达,相传为格萨尔王之叔父晁同的驻地。村子背后有座名叫“陆志东”的山梁,当年达绒长官追查盗马案时,牧羊人向暗探询问情况之处,故名“陆志东”。村子附近有一个热水湖,名叫绛达沃白色盐湖。相传为格萨尔的盟军霍尔辛巴梅如孜大将用计擒降萨丹王子玉拉托居之地。
道孚县真海卡山下,有一个叫做“格萨雷石”的白色石包,相传为格萨尔用“俄多”(牧羊鞭)抛来的。当地还有格萨尔当年搭帐篷的遗址,以及一处名为“霍罗纳”的格萨尔抛“俄多”的遗址。
道孚县格西乡的甲苏,意为“背后”。相传格萨尔途经该地时,丢了一颗白石在该村背后而得名。
道孚县八美乡的集时中,意为“终点村”。传说当年格萨尔途经此地时,在此举行赛马活动,并规定该地为跑马的终点而得名。
在甘孜县的乃龙神山,据说格萨尔三十员大将曾在此练兵。由于山势奇异,便成为康巴地区有名的神山。
甘孜县的来马,因格萨尔王的大将丹玛的后代居住此地而得名。
甘孜县夺多乡的德玛龙(丹玛沟),因格萨尔大将丹玛在此往过而得名。
甘孜县来玛乡境内有一块磐石,被称作“白母”(吉祥女),这是对格萨尔妃珠牡的尊称。该磐石还被敬奉为镇山之神。这一带地方还有女口下与格萨尔有关的地名:传说格萨尔出征与霍尔打仗时,总是先将妃子的住处安顿好,后来人们便将妃子居住过的地方叫做“如地松多”,梳头洗脸的地方称作“如地柯”;把格萨尔骑马经过的地方叫做“打柯”,将格萨尔骑马战斗过的地方叫·打郎松”。
石渠县的色须,相传当年格萨尔打败霍尔黄帐王之后,宽待黄帐王的臣民,准许他们在当地生活。黄帐王的臣民觉得这里什么都好,只是感到没有一个宗教活动场所,心里总是空荡荡的。一位名叫所巴下色曲登的人,提议在当地修座寺院,大家都很赞同,但是又怕得不到批准。后来选派足智多谋的噶举,罗绒邓登,前去向格萨尔后裔—林葱土司禀报。经过一番苦心斗智,建寺的请求终获批准。寺庙建成后,人们以提议建寺的“所巴下色曲登”为寺庙命名,简称色须寺,寺庙所在地亦被叫作色须。
石渠县的格孟乡,有一个叫“瓦土”的地方。相传格萨尔打败霍尔王之后,霍尔国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逃到瓦土地区,隐姓埋名,化装躲避。当时,这里出现一只猛虎,伤害生命,闹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这位霍尔国将军得知当地闹虎灾,便心生一计c他想,格萨尔是专为民众造福的神人,只要我为百姓做好事,格萨尔就不会追究自己过去的罪过。于是他在老虎经常出没的必经道上设陷坑、铺套绳,终于除掉了这只花斑白额的害人虫,为当地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百姓称他为“瓦土”,即打虎英雄,老虎经常出没的那条山沟被称为“打龙”(老虎沟)。格萨尔王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不但未追究这位霍尔国将军过去的所作所为,而且还分给他草地和牲畜,嘉奖其为民除害的功绩。人民为纪念这位打虎英雄,遂将他安家定居之地称为“瓦土”。
色达县霍西乡,即当年岭国与霍尔国发生霍岭大战的地方。
色达县大章乡境内的亚本,即格萨尔早年射箭的上靶场。
色达县大章乡境内的玛木,系格萨尔早年射箭的下靶场。
色达县然充乡境内的霍隆贡玛,意为格萨尔王传中,霍尔王居住过的上沟;霍隆贡玛,意为霍尔王居住过的下沟。
色达县泥曲区境内的“斌”(靶),意为霍尔王射箭的靶场沟。
理塘县下木拉乡有个叫马岩的自然村。传说格萨尔的一位大臣,当年被派来当地,后来成为这里的国王。这位国王十分关心臣民,深受民众拥戴,加之这里年年风调雨顺,于是国运昌盛。邻近部落垂涎此地,多次派兵前来攻打,然而入侵的兵马都未能逃脱被消灭的厄运。后来,人们方才知晓这位国王原来是格萨尔王的一位武将,名字叫“马岩结波”,战场上一提起他的名字,敌方将士便个个胆战心惊,丢盔弃甲,争相逃命。后来,马岩成了该部落和当地的名称。
理塘县曲登乡的夏季牧场正沟,是一处水草丰美、风景如画的好地方。在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东坡上,有一处长约200米、宽约50米,里面长满爬地松树的椭圆形大豁口,牧民称其为“珠牡卡霍”,即“珠牡豁口”。相传当年岭·格萨尔的爱妃森姜珠牡在此居住,一次上山放牧时,在草坡上解了次小便,便冲成了一道豁口,人们便为其取名为“珠牡卡霍”,并一直尚用至今。
在巴塘县错拉湖风景区,人们抬起头来,便可看见湖边有一座高耸人云的岩山,山峰宛若一位巍然屹立的巨人在俯视辽阔的大地。传说那就是曾经转战南北,降伏人间妖魔,为民除害的雄狮珠宝制敌大王格萨尔。在湖边,还可以看到相传为格萨尔磨剑石的长条形石头。
巴塘县城南郊夏章嘎(地名)的骡马道上有一石包,其上留有一前一后两个一尺多长的脚印,相传那是格萨尔摔“俄多”时踩出来的脚印。在巴塘城边的千亩良田中央,有一块名为“夺色帕翁”的巨型花岗石,意为“黄金巨石”。相传那是格萨尔用“俄多”自夏章嘎抛过来的。
此外,在巴塘当金则然神山的一块岩石上,留有格萨尔战马的蹄印。
康定城位于闻名世界的跑马山、岩石耸立的郭达山、灌木丛生的阿里布谷山等三座山的脚下。传说这三座山是格萨尔转战南北时支撑军锅的三个灶脚石,昔日康定城年年发生火灾,就是因为处在格萨尔大军的灶孔里。
在康定县朋布西乡境内,有个村子名叫“马色”,意为“黄金很多”。相传格萨尔征讨魔国时,来到马色地方扎营住宿。其战马性烈,乱蹦乱跳,将栓马桩扯了起来,一块拳头般大小的金光闪闪的东西随着木桩被扯出了地面。格萨尔认出这是块成色很好的黄金。消息传开后,一些士兵说,我们在搭帐篷时也发现这样的东西。捡来一看,果真是金块。格萨尔非常高兴地说:“这里真是‘忙色’啊”(即这里的黄金真多啊!)!自此,人们称此地为“忙色”。后来,随着时光的流逝,昔日的“忙色”之音变成了今天的“马色”。
溯大渡河而上,过了鱼通,便是金汤。那里有两个有关格萨尔的传说。一个是当地有一根大约1.5米高的天然石柱,相传为岭·格萨尔征战时,在此停留栓马的柱石。另一个是有一片石灰石沙石坡,上面什么都不长,远远望去,一片白色。相传为岭国的运粮队路过此地时,由于路险,马失前蹄而将运送的糌粑全部倒在山坡上而成。
白玉县的河坡,即霍尔部落移居之地。相传在宋朝时期,有一个叫“霍谷嘎”(即“白帐王”)的部落被格萨尔打败,霍尔残部辗转迁移至此,遂得名“河坡”。
白玉县热加乡的拉吉村,意为“圣主”。据民间传说,格萨尔曾在此检阅过岭国部队,人们尊他为圣主,故得此名。热加乡的当巴,意为“选择”,因岭·格萨尔曾在此选择过地理位置而得名。
新龙是古岭国的组成部分,传说系格萨尔王战将、叔父晁通的大儿子晁格娘杂阿德所管辖地,“娘绒”一词便摘自其姓名。格萨尔王传中的“霍岭之战”等多处地名涉及新龙。
在洛古东风牛场呷仁多和通宵与雄龙西的交界处,有地名称为“格萨当批”(意为格萨尔箭靶)至今有练箭痕迹。通宵乡有一巨石,敲打时,附近可听见清脆的响声,传为格萨尔王的战锣。格萨尔王曾驻军于阿色沟,这里对岸的山边,至今竖有很多经幡,是当地人为祭祀格萨尔王部下“十八勇士”而设。
在皮察乡呷拉神山山中有形如战号等多种图案。大盖乡麦柯麦中山顶有一巨石形如藏靴,传说是格萨尔王行军于从而遗留。
在新龙还流传有格萨尔王射死皮察“达几”(一种极凶恶的鸟兽)的故事。皮察沟的公路旁,一石呈凹形,相传格萨尔王射“达几”时曾背靠于此。
传说格萨尔王的王妃卓玛(德姆巴桑布珍)到过新龙多处,通宵乡有两石酷似帽子,是她同格萨尔王休息时遗失于此地。友谊措卡寺有一山峰远望如一少女,民间传说此即为王妃卓玛。大盖乡仙女崖中巨石如少女远眺,传说是妃子卓玛所化。
和平乡独家村,有一石灰石筑成的圆形坝子,是格萨尔王做雨毡处,此处有一丛刺巴笼,是格萨尔拴马处。
(本文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