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体育述略 藏地阳光新闻网-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藏族传统体育述略

藏族传统体育述略

发布时间:2015-11-26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崇尚和热爱体育活动,具有许多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及独具特色的运动内容和竞赛规则。这些体育活动与藏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紧密相关,可以说藏族传统体育就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和所闻所见,对藏族传统体育予以简要的介绍,希望因此而对藏族体育有较全面的认识,并有益于继承发展。

 

一、骑赛类

  骑乘类的比赛,有赛马、赛牦牛等,各有不同的内容和规则。
   1、赛马
  赛马运动有着丰富的内容,甚受人们欢迎。藏族先民大都过着游牧生活,而马则是人们交往、生产、战争中的重要工具,生活和环境要求人们必须精于骑马之术,从小就受到训练,随之也产生了赛马运动。敦煌出土的《驯马术》 、《 医马术》是当时人们重视马的见证。赛马也可分为跑马赛、走马赛等。
  跑马赛,即比赛马跑的速度和骑手的骑术,也是赛马运动中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桑耶寺壁画中的跑马比赛图,共绘有十九匹骏马,在骑手的鞭策下,奔腾向前,给人以紧张激烈之感。布达拉宫内的壁画上也有赛马图,众多的骏马争先恐后,整个画面栩栩如生。按藏族传统,在喜庆的节日、集会上一般要举行跑马赛,以助雅兴。这在《格萨尔王传》 中也多有提及。如《 世界公桑》 载,岭国的人马在喂祭战神时,举行了隆重的庆典,其中最热闹的要数赛马。史诗生动地描写了岭国骏马的风采:“上跑象白胸鹰疾飞,那是神智赤兔千里马,是世界会飞赤色千里马;直跑象有翅力的鸽子,那是大力千山白千里马,是会飞无双玉鸟千里马;下跑象卷线球,那是黑风狂卷千里马,如妇女的线团向下滚动。象水中的鱼儿在水中游泳,那是无双汉鸟白翅千里马;……这些世界上最快最有脚力的骏马,都出现在跑马的路上”。1马是岭国军队的命脉之一,赛马显然是为了提高骑术和驯练马奔跑的速度。清朝时期,西藏地方政府在正月节日期间也举行赛马活动,但与上述《格萨尔王传》 中的赛马不一样,仅仅是贵族、高级僧侣派出各自代表而进行的比赛。如《 西藏志》 云:“二十三日,郡王及噶隆、牒巴,并有名大喇嘛,各出八、九名以至十四、五岁幼童数名,快马数匹,跑马自色拉寺东山脚起,由布达拉后至工布堂,约三十里,一气跑到,先到者赏缎绸、哈达、银钱等物,其次到、后到者,各分赏有差”。2 另外还有一种纯粹的赛马,上层贵族,将各自挑选出来的赛马,在没有人骑乘的情况下,进行赛跑。“赛马的主要特点是没有骑马的人。马匹从哲蚌寺附近出发,沿着去拉萨的道路前进,穿过市区,一直跑到拉圾堆(铁崩岗)附近的一个公园处终止,全程总共五六英里。”3草原上的赛马运动热闹非凡,也更能显示出骑士的高超技艺,有速度赛和特技赛,其中特技赛包括在飞驰的马上倒立,侧转、飞马拾银、拾哈达、拔旗、挥刀斩旗杆、镫里藏身、单挂等五花八门的高难度动作。骏马飞奔,骑手机智灵活,勇敢而顽强,真可谓动人心弦。有些地区给骑手的奖品也别具特色,如甘南夏河上塔哇村在插箭节举行赛马,赛程约一里左右,奖品只发给前三名和最后一名,前三名的奖品有哈达、腰带、锻带、锻子之类,还要给马披红,而最后一名的奖品是用哈达包着一块马粪。
  走马赛,即马的竞走速度赛。需要对马进行专门的训练,速度虽然没有跑的快,但走马节奏感很强,昂首阔步,步步紧跟,有行云流水之感,也使骑手无颠簸之累,十分的稳妥舒适。一匹善走的马大都是从小尽心调教出来的,故颇受人们的青睐。价格亦很高,非富有者不敢问津。
   2 、赛牦牛
  牦牛是青藏高原上独有的牛种,适合高海拔、气候寒冷的高原环境。自远古时代,高原先民驯化牦牛成功后,牦牛就成为青藏高原牧民的主要生活来源和交通工具,有高原之舟的美称。后来,在草原地区也产生了赛牦牛这项独具高原特色的运动项目。赛牦牛大都也是速度赛,参赛的牦牛在骑手的指挥下,从起跑线上,奋蹄向前,互不相让,别有情趣。赛牦牛中同样显示出骑手的灵巧和勇敢,以及驾驭牦牛的能力。
   3 、赛骆驼
  现今在藏族牧区,饲养骆驼的极少,但在古代,骆驼同样是高原上较重要的牲畜之一。吐蕃有“独峰驼日驰千里”5 闻名于当时,从《 唐书· 吐蕃传》 和出土木简上的记载中还可得知,骆驼广泛运用于吐蕃的运粮、军队后勤供养等事务中。据《巴协》 载,桑耶寺庆典上就有赛骆驼,基本上属特技赛,“只见从刀帕地方驰来七个骑骆驼的人,他们边跑边交换骑驼,有的在奔驰的骆驼上挥舞刀剑,有的二人举着一幅横幡等”。6不过在后世中,很难见到骆驼赛。

 

二、主要有射箭和射枪两种。

  1 、射箭
  射箭是高原普及性的运动项目。射箭运动的起源亦甚早,可追溯到上古石器时代即弓箭发明使用的时代。从《 格萨尔王传》 等可知,射箭比赛同样是节日庆典中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格萨尔王传》 中也充斥着对弓箭的各种赞颂词语和众多的技艺高超的射手。布达拉宫内的壁画中,有射箭图,分为两种,一种是立射,有十人站在地上,正挽弓向立在前方的靶子射;一种是骑射,即骑在飞驰的骏马上,向路边的靶子射箭,无疑这是赛马和射箭相结合起来的运动。7青海地区的许多地方,在春季期间,经常举行大规模的射箭比赛,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内容,场面亦十分热烈,对此笔者已有论述8。一般所使用的弓在都是用牛角、木片、牛筋等组成,箭是用竹杆、木杆、鹰毛、铁镞等制成,现今也有使用新式弓的。西藏地区的射箭中,除了使用与上述相同的弓箭外,又有“布续”,很有特色,其箭尾放的不是箭链,而是圆锥状的响簧,上有小洞,当箭射出去的时候,会发出呜呜的声音。
  2、射枪
  枪即藏式鸟枪,又称叉子枪。从前膛装入弹丸,从后部火门引火发射。这种鸟枪是否是藏族的发明,或是从外部传进来的,尚未见到有关记述。《西藏志》 言大昭寺内藏有古代的兵器,其中有鸟枪,“鸟枪有八九尺一丈长者,形与今之五子炮同。9后来清朝在西藏组建藏军时,内有一千五百人使用鸟枪,说明清初时藏族早已制造和使用这种鸟枪,鸟枪成为防身、狩猎的武器和工具,自然人们也重视射击技术,并出现射枪比赛。射枪比赛中除立靶射击外,最难的是骑射。布达拉宫内的壁画中有骑马射枪比赛图,选手们骑在马上,飞奔目标,临近靶子时,取下背着的鸟枪,向靶射击10 。解放前的草原运动会上有现代步枪射击赛,大都是骑射,且选手要表演许多高难度的动作,花样繁多,如在马疾驰中将枪绕腰三次向靶射击,或将枪从马胯绕数次向靶射击,或在马上仰斜射击等。当雄、工布等有射枪表演赛,“几十匹马排成长方阵出场,领队的人骑着高头大门,高擎大红旗,后面紧跟着挂弓背枪的队伍,雄纠纠、气昂昂地绕场示威,然后成双成对逐次出场射击。”11

 

三、举重类

   藏族的举重运动有抱举石头、举皮袋等。
    1、举石头
   抱举石头运动在高原有着悠久的历史,桑耶寺壁画中有四人参加12,皆穿长袍、紧腿裤、长筒靴,秃头。其中一人刚抱起,一人抱至腹前,一人抱至胸前,一人已将石头扛在肩上,旁边有二位裁判,画面生动地表现了举石头的各种动作,最后要扛在肩上。布达拉宫壁画举重图中,有六人参加,三人穿长袍,三人袍子下襟较短,足蹬各式靴子,皆留长发,披发于后;内有一人己将石头扛在肩上,是这次比赛的得胜者,其下有藏文云:“康、蒙古、西藏等(地的人)举行举石比赛,内朗日巴楼获得第一名。”13。现今在节日如藏历八月的望果节时举行举石比赛,比赛时选一圆形石头,重量达一百公斤或一百五十公斤,上抹酥油,参赛者要将石头抱起,从腋下移到背上,然后按规定的范围行走。也有将石头抱起后,从前或从肩部向外抛出,以远者为胜。
    2、举皮袋
   举皮袋即举砂袋,将砂子装在皮袋中,然后上举。举皮袋也是传统运动项目。据《 王统世系明鉴》 载,都松芒布杰时期,有武艺高强的大臣七人,其中桂雅穷能将满盛砂子的鹿皮袋举起,且绕头旋舞,显然这是位举重健将。现今举皮袋仍较盛行,也是甘南民族运动会的项目之一。

 

四、赛跑

   清朝时期,西藏地方政府传大昭后举行的娱乐活动中就有赛跑,参加者是上层贵族的代表。据《 西藏志》 载:“又选善走之人数十名,自布达拉宫西跑至拉萨东止,约十余里,亦一气跑到,别其先后分赏;赏毕,绕召跑三匝而散。”14按此赛程约二千五百米左右。甘南地区在六月插箭节时要举行各种体育竞赛,其中如上塔哇等地,有举行赛跑的习惯。一般分为两组,即少年组和老年组,少年组包括年龄七岁到十二岁之间的男孩,老年组包括年龄在六十岁以上、八十岁以下的男性老人。分别举行赛跑,无论少年组,还是老年组,皆赤脚参加赛跑,凡优胜者要受到村民们的奖励。15甘肃松山一带在赛马会上,继赛马后,也要举行赛跑,“距离约四百米,其间有二百米是爬角度很大的山坡。参加者无任何限制,跑者前面的几名,给予赛马同样的奖品。”16总之赛跑运动几乎遍及整个涉藏州县。

 

五、摔跤

   摔跤运动因不受场地的限制,故无论是草原地区,还是在田间地头,青少年常视摔跤为乐事。藏式摔跤一般是两人双手相交而抱住对方的身体,然后用力摔,凡是被摔倒在地者为负。桑耶寺壁画中的摔跤法与此不同,而近似柔道。画中共有十二人参赛,两人为一组,其中一组已赛出结果,一人被仰面摔倒在地上,并被一人用手按住;有的正在紧张地拼搏,有的刚刚开始交手,互相正在做拉抓动作,旁边尚有裁判员在裁决比赛的胜负。17布达拉宫的壁画中有两组摔跤图,一幅图中有十人参加,分为五组,一组刚开始,一组相互间已抱紧,一组正在使劲的摔,一组已决出胜负,画面再现了藏式摔法的各种动作。另一幅图中,参加者共有六组,皆着短裤,赤上身并跳足,头留发辫,下有藏文云:“蒙古大力士摔跤赛。”18显然这是蒙古式摔跤法。现今,摔跤运动在涉藏州县依然很流行。

 

六、游泳

   青藏高原上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但由于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不适宜游泳。只有在甘青黄河流域部分地区、西藏中南部等地,游泳运动开展的比较广泛。如青海有些地区,大人在小孩的腰上栓上一条长绳子,牵着绳子帮助小孩练习游泳。不少人能横渡黄河,并在河中放木排、运木料。西藏地区,在每年藏历七月上旬,即夏末秋初时期,有一沐浴周,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到河边去沐浴,同时人们在水中嬉戏、游泳,相互间也有比赛的,可以说沐浴节也是游泳节。布达拉宫壁画中也有精采的游泳图,有各式各样的游泳动作,包括跳水、站立水面、仰卧水面,在水中跏趺坐、俯游、潜入水底、水中持旗游等各种高难动作,每种动作或游泳形式下面皆标有文字。19反映出了当时参赛选手的高超游泳技术。

 

七、拔河

   藏式拔河,藏语称之为“格腾”,直译为“用勃子拉”,也有称为大象拔河的。“格腾”在两个选手之间进行,将带子套在双方的脖子或肩上,布带中间系有红色标记,下面地上划两条平行线为河界,而标记垂直于河中央,将标记拉过河界者为胜。拉动带子时,用脖子或肩膀来拉,而不能用双手来拉。比赛的形式有面对面、背对背.以及跪式、卧式等。这种具有浓郁高原风格的拔河比赛,现已成为草原运动会的项目之一,并做了一些改进,如甘南民运会上将单人大象拔河,发展为双人拔和四人拔。

 

八、棋类

   据《唐书》 载,吐蕃人喜“围棋陆博”,围棋即现代的围棋,陆博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类似棋术的游戏,现已失传。《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 中云:吐蕃的大相琼波邦色是位下棋的高手,“与每人奕棋,当一局中其对手将败北时,即帮助对手,令其取胜。”20《格萨尔王传· 贵德分章本》 中也记载有格萨尔与梅乳孜下棋的故事。现今的藏族社会上,男人们普遍喜欢下棋,夏季农闲时,村子中央总是围着许多人在进行棋赛,里面有不少棋迷,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不过下的棋,与象棋等不同,可统称为藏棋,青海汉语称为“方”。藏棋的内容五花八门,比赛的方式很多。所用棋子为两色,没有固定的颜色,只要双方间可区分就成,如一方用小青石子,一方就用小红石子。较普遍的有七方、五方、围挤棋等,其中七方、五方的棋盘类似围棋,分别由七条或五条的纵线和横线组成。比赛时首先在上面轮着下子占位,当棋子占位满后,双方要分别去掉对方的一只棋子,继按先后走棋,棋子一步只能走一格。若棋子占住一方格的四角,等于组成一成棋,可任意吃掉对方的一子,若占住整个一条纵线或横线,则谓组成一条枪,可吃掉对方的两子;若一方只剩下十四子(七方),就不受原先的约束,可自由的飞动。围挤棋的棋盘比较复杂,由横线、纵线和斜线组成,走法却又近似围棋,主要以围堵为主。此外,藏棋类有三方、四方,还有适宜儿童下的较简单、棋子亦较少的棋类。
   据一些文献记载,在过去的西藏上层还流行下蒙古棋。贝尔在《 十三世达赖喇嘛传》 中说,达赖喇嘛喜欢“玩一种叫做‘沙塔’的棋。沙塔是蒙古语对棋的称呼。棋子有一个国王一个王后,一峰骆驼一只大象,一匹马,一辆马车等等”21 。而1846 年初到达西藏拉萨的法国神父古伯察在其著作从《鞑靼西藏旅行记》 中云:“鞑靼人和藏族人也会下棋,令人奇怪的是他们的棋盘与我们完全相似。虽然他们的棋子形状不同,但与我们的棋子却具有同样的作用,并沿用同样的路线,最后是对奕规则在各方面都相同。更为令人惊奇的是当他们将军时叫做chik ,当将死时叫做mat 。这些术语既非藏语,又非蒙古语,却被所有人沿用。”22作者并断言这种棋是从欧洲传入的,作者所言的棋似乎就是指蒙古棋,也足见蒙古棋在藏族地区的传播已颇有一段历史了。

 

九、击剑、投掷类

   击剑、投掷等可算武术类的运动项目。汉文史籍言吐蕃人崇尚武功的精神很浓,说人“多佩弓刀”23,“人皆用剑,不战亦负剑而行。”24练习剑术,提高击剑能力,无疑是当时每位男子都十分关心和认真对待的事。《格萨尔王传》 中的英雄们亦在集会上经常比试刀剑。直至今日,藏族男青年大都有佩带腰刀的习惯,这也算是古代的遗俗。舞蹈中也有剑舞,“四个男演员跳剑舞,每个人拿着两把剑,他们转动手腕,剑也同时飞快地旋转。”25
   果科,在“头顶转圈”之意,俗称打狗棒,实类似流星锤。有两部分组成,即绳子和铁棒,绳子有皮绳、牛毛绳等,在绳子的一端栓有三棱铁棒或四棱铁棒,长约五寸,厚半寸多,上雕刻有各式花纹。打狗棒是藏族的主要防身武器之一,必须经过长期的锻练,才能自如地运用。当人骑在马上或步行时,遭狗围困,则打狗棒是最好的防身武器,只要挥动起来,狗不敢近身,打狗棒之名亦因此而来。
   抛石器,藏语称“乌朵”,青海汉语方言称“炮儿”。可用于防身,又是放牧畜群的主要工具。乌朵用牛羊毛编织而成,一头编成一个环,可以套在食指或中指上,另一头则是羊毛编织的细梢子,中间用毡片等制成可用来放石子的窝子。使用时,将石头装在窝子里;环套在食指上,将梢子也握在手中然后用甩动乌朵,使其加速旋转,最后放开梢子,石子就会飞出去。因梢子是用细羊毛编织的,还会发出清脆的响声。用乌朵抛石不但距离远,而且颇有威力。

 

十、飞绳

    飞绳即滑绳运动,汉文史书中称为飞绳戏,是藏历正月初二在布达拉宫前举行的表演性的传统运动项目。《 十三世达赖喇嘛传》中说:“绳子上端栓在布达拉宫一间屋子里,下端栓在布达拉宫下面平地上的一个方形石碑上,绳子抖长二百五十英尺(约八十米),净高一百英尺(约三十二米)。他们三人一个接着一个从上面滑下来,开头,每一个人都大声念经祈祷,并站在开始往下滑的屋顶上撒糌粑面,以做为祭神的供品。然后他们用皮带把自己栓在绳子上往下滑。”26《 和宁西藏赋注》 云:“正月二日作飞绳绕,从布达拉最高楼上系长绳四条,钭坠山下,钉桩栓固,一人在楼角,手执白旗二,唱番歌毕,骑绳俯身直下,如是者三。绳长三十丈,后藏花寨子番民专习此技,岁应一差,免其余摇。内地缘竿踏绳,不足观也。”27《鞑靼西藏旅行记》中对飞绳戏也有精采的记述:“我们在拉萨还看到了一种叫做‘神舞’的体操运动。一根用结实的皮条制成的长绳系在了布达拉宫山峰并一垂到山脚下。‘舞神’即沿此绳上上下下,其敏捷程度能与花猫和猕猴相媲美。有时,当他们攀援到山顶时,便伸开双臂就如同要跳下去游泳一般,顺着绳索而如离弦的箭一般地滑下去。藏地的居民被认为是从事这类运动的最灵活者。”28

 

十一、藏密健身法类

   藏传佛教密宗的修炼法中,有不少强身健体的功法,或称之为藏密气功,这也可算是藏族传统体育的一种。虽然密宗的许多修炼法的最终目标是获得金刚持位,但藏密的本尊观修法、气脉明点修法、各种体功等,对增强人们的体质,及潜能的开发有着明显的作用,有些还可医治各种疾病。如萨迦派大师贡噶贝丹所著《诸瑜伽师依脉息幻轮修习甚深菩提道之次第》 ,里面纯宗教的东西并不多,主要内容是各种健身法,即治病强身的种种方法。书中详细讲述了气的运法和手、脚、头等的各种动作。试举一例:“哈萨日噶”功法“能除五肢的疾病,有利于眼睛。双脚点朝外,脚后跟微微相交,身体站直,双拳交错于前,排出气息尔后闭息。继双手似鸟翅向双耳处上空直伸,接着双手十指交叉,向头顶上方空中伸拉三次。继满满下降,双手套住双膝,手掌向上,后颈向后仰,臀部不触地,全身肌肉紧缩而住,尽量坚持。继拆开,金刚跏趺坐,双拳与心前交错,排气等与前。”29藏传佛教密宗的这类特殊的健身法,尚有待于挖掘整理,使其更能早日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十二、其他

   历史上马球运动曾风行于高原。或认为马球起源于吐蕃,并传到唐朝,藏语称马球为“颇罗”,唐人称“金颇罗”,即来自于藏语。入唐的吐蕃使团中,有时里而就有不少马球高手,还同唐朝官员间进行过比赛。《旧唐书· 吐蕃传》 载:“景龙三年十一月,又遣其大臣尚赞咄等来迎女,中宗宴之于苑内球场,命附马都尉杨慎交与吐蕃使打球,中宗率侍臣观之。”30《封氏闻见记》 中也对这次比赛做了详细的记述。吐蕃分裂后,藏族社会上马球运动似乎绝迹,找不到有关记载。此外,藏族民间的体育娱乐活动尚有弹骨、蹬功、爬山、击石等,以及从其他民族传过来的体育运动项目。从以上简述,足见藏族传统体育这丰富多采,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系统整理和研究。
    1 《 格萨尔王传·世界公桑之部》,王沂暖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73 页。
    2 《 西藏志》,西藏人民出版社,第21 页。
    3 《 十三世达赖喇嘛传》 ,[英]查尔斯· 贝尔著,冯其友等译,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印,第280 页。
    4  据1985年9月21日笔者在甘南夏河九甲乡的采访记。
    5  《 新唐书·吐蕃伟》 卷216 。
    6 《巴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 年,第44 页。
    7 《藏传佛教艺术》 ,刘励中,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出版,1988 年,第195 页图362 、图363 。
    8 《青海藏族的射箭活动及其文化背景》,《 西北民族研究》1992 年第1 期。
    9 同2,第14 页。
    10 同7,第195 页,图363 。
    11 《西藏风土志》 ,赤烈曲扎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172 页。
    12 同7,第179页,图328 。
    13 同7,第197页,图366 。
    14 同2,第21页。
    15 同4
    16 《松山藏民大会》,润译,《 新西北刊》 1940 年3卷3期。
    17 同12
    18 同7,第197 页,图367 。
    19 同7,第196 页,图364 。
    20 《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王尧,陈践译注,民族出版社1980年,第126 页。
    21 同3,第374 页。
    22 《鞑靼西藏旅行记》 ,[法]古伯察著,耿升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第625页
    23 《 新唐书· 吐蕃传》 卷216 。
    24 《通典》 卷1976 。
    25 同3,第265 页。
    26 同3,第267 页。
    27 《 西藏图考》,《西藏研究》 编辑部编,第248 页。
    29 《 诸瑜伽师依脉息幻轮修习甚深菩提道之次第》(藏文),甘肃民族出版社1990 年,第16——17 页。
    29 《 旧唐书·吐蕃传》卷196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