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 新时代治蜀兴川展新颜 藏地阳光新闻网-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 新时代治蜀兴川展新颜

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 新时代治蜀兴川展新颜

发布时间:2024-07-03 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张守帅 责编:姚金花

     7月1日,国内首列氢能源智轨电车在宜宾下线。这是继今年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都造)试跑后,四川绿氢产业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释放出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前不久,2024国际锂电新能源产业大会在遂宁射洪市举行。射洪市锂资源掌控量,约占全球11%。像射洪一样,四川各具特色的7个全国百强县、13个全国百强区,加快带动形成强县引领、竞相争先、协同共进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阿坝州去年掀开进入动车时代的新篇章,革命老区巴中也尝到高铁红利:6月底,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巴中至南充段开通运营,为老区振兴、乡村繁荣以及红色文化传承增添大动脉。

  近期发生的3个故事,从产业到县域,从科技到交通,从城市到山区,无不印证着巴蜀大地发生的喜人变化。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深入分析四川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提出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擘画出治蜀兴川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

  此后,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四次全会、五次全会,分别专题研究“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并作出《决定》。将省委发展战略一一落实落细,构成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四梁八柱。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省上下深入实施省委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2023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迈上6万亿元台阶、同比增长6%。今年一季度,四川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4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铺展开新时代治蜀兴川新画卷,“天府之国”展新颜。

“四化同步”

塑造高质量发展内驱力

  今年前5月,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4023.1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平板电脑出口284.7亿元,规模居全国第一;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投影仪、石油钻探机、锂电产业相关材料等,出口规模均居全国前列。

  与此相关,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41个大类行业中,有32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规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达94.2%。六大优势产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等,保持较快增长。

  这是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取得的直观成效。“四化同步”是指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重在解决发展路径和战略重点问题。“四化同步”并不意味着四个方面没有主次,省委强调要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主引擎,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随着深入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四川形成电子信息、食品轻纺、能源化工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9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如今,一大批“四川造”拳头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崭露头角,对维护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四川高端柔性屏全球市场占有率近50%,智能功率模块年产量居世界第3位,新型显示面板出货量居全国第3位,食品工业规模居全国第3位,四川水电装机规模、天然气产量居全国第1位,还建成全球第一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钛原料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基地等。

  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面对新的趋势形势,我省把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以降本、增效、提质、扩绿为关键点促进企业乘“云”而上、借“数”发展,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2023年,四川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9.4%、81.7%,智能制造就绪度达20.2%、居全国第4位。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四川着力以县域为载体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持续开展“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四川粮食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去年还出栏生猪6600多万头,稳居全国第1位。油菜籽、马铃薯等15项农产品,产量居全国第1位。资阳市“种”出全国七成多的柠檬。苏东坡的家乡眉山市,把不起眼的“小泡菜”做成数百亿元的“大产业”。前些日子,四川肉兔产业集群、川中北蚕桑产业集群入围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名单。至此,四川已有9个集群入围,数量稳居全国前列。

“城乡融合”

绘就共同繁荣“工笔画”

  一个数据颇为引人瞩目:2023年四川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32下降为2.26,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

  四川既有大城市,又有大农村,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交织叠加,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四川的必答题。省委明确提出“抓好两端、畅通中间”工作思路,精准施策、对症下药,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使城市乡村各展其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县城位于“城尾乡头”,是农民进城的第一站。“七普”数据显示,十年间四川县城人口占县域人口比重持续提升,从15%提升至30%。尽管如此,2023年四川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6.67个百分点。相关数据显示,如果全省城镇化率每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每年将有80余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顺应这一趋势,四川以更大力度向县级下放一批财权事权,实施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提升县城功能品质,吸引更多人口和产业向县城集聚。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关键是想方设法满足居民对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的需求。近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壮大产业集群、提升县城发展能级、加快补齐传统基础设施短板等方面,出台一系列细化举措,提高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在政策有力推动下,四川涌现了一批具有鲜明辨识度、显示度的产业强县。2023年,全省gdp超1000亿元的县域达11个、超500亿元的县域达33个,半数以上县域gdp超过200亿元,县域经济“橄榄型”架构愈发明显。

  在一端抓县城的同时,另一端则要把农村建好。四川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小切口”,每年培育1000个示范村,深入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打造具有巴蜀韵味、彰显各地特色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炎炎夏日避暑时节,乡村旅游火起来。大山深处、高原之上提档升级的美丽村落,解锁清凉模式,迎来一拨拨前来深度体验“打卡”的人群。德阳绵竹市九龙镇自6月18日以来已吸引超过12万人次游客,很多民宿入住率较往年增加20%。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畅通中间”,在县域内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破除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向来“敢为天下先”的四川,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着力写好要素融合、产业融合、设施融合、治理融合“四个融合”大文章,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四川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特别是在要素融合方面,四川既坚持把该打开的“门”打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又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今年4月,《四川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办法》正式施行。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

“五区共兴”

促进高水平协调发展

  2023年四川不仅全省经济总量首次迈上6万亿元台阶,多个市州还实现新突破:成都gdp超2.2万亿元,绵阳gdp超过4000亿元,宜宾gdp在3800亿元以上,全省超千亿元的市州达18个,呈现协同联动、竞相跨越的良好态势。

  四川地域广阔、地理差异明显,长期以来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五区共兴”就是要充分考虑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等五个区域经济板块的禀赋条件和发展基础差异,高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要求川渝两地共同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为四川破解发展不平衡难题创造了历史机遇。川渝两省市坚持“川渝一盘棋”理念,9次召开川渝党政联席会议作出一系列部署,着力壮大成渝主轴、推进中部崛起,加快建设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夯基垒台、重点突破进入全面提速、积厚成势的新阶段。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达8.2万亿元,占全国、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为6.5%、30.4%。

  这个过程中,四川启动实施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资s3线全线贯通、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打造,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持续提高;“一中心一方案”支持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省域经济副中心及乐山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支撑更有力的次级增长极不断做强;成都平原经济区“压舱石”作用持续发挥,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加快发展,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齐头并进,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局面十分可贵。

  特别是在重点区域,四川出台针对性举措——支持川中丘陵地区自贡、遂宁、内江、资阳四市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加快推动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对位于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的39个欠发达县域开展托底性帮扶,动员各方面资源力量加快补齐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最大短板,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

  巴山蜀水间,产业项目加快集聚。2023年,四川制造业投资超百亿元在建项目55个、年度完成投资1182亿元,产业投资增长19.4%;基础设施项目跨越天堑,铁路项目在建19条、年度完成投资709亿元,高速公路项目在建44条、年度完成投资1422亿元,大中型水利项目在建50个、年度完成投资134亿元,铁路、公路投资全国第一,在建水利工程总投资为历史之最;民生项目从图纸走进现实,以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为代表,全面提升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是欣欣向荣的四川,这是动能充沛的四川,这是携手共富的四川——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实施省委发展战略,齐心协力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