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县德西村:红色文化 生态旅游 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藏地阳光新闻网-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白玉县德西村:红色文化 生态旅游 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白玉县德西村:红色文化 生态旅游 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01-18 来源:甘孜日报 记者:罗文婕 责编:顿珠曲珍

 德西村全貌。白玉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冬日暖阳中,走进位于甘孜州白玉县沙马乡的德西村,红黄相间的藏式民居与还在建设中的灰色水泥建筑物相映成趣,仿佛在争相证明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时间的指针播回2017年,因为地势偏远、气候恶劣、山高路险及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沙马乡火巴村、学巴村两村决定通过易地搬迁将村子搬迁至国道215旁的邓珠多(地名)处。同年6月,白玉县沙马乡邓珠多易地搬迁安置点工程顺利启动。六年的时光中,原来的邓珠多易地搬迁安置点改名为德西村集中安置点,在各级党委政府共同努力和四川发展(控股)公司等帮扶力量的大力扶持之下,这个只有87户376人的崭新村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群众增收渠道不再单一,老百姓的生活“红火”起来。

 红色文化赋能 

产业发展有了“新动能”

 1936年6月14日,由贺龙元帅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红2军团直属机关和红4师从巴塘县翻越欧帕拉雪山进入白玉县境沙马乡休整。在沙马休整期间,邓珠多(今德西村)的村民主动邀请受伤战士去泡温泉养伤。贺龙、任弼时等人为了不打扰村民,从一条小道(今红军小道)绕过村庄到达温泉池。邓珠多周边的村民听闻战士们的到来,纷纷捧着粮食、带着针线前来感谢红军战士们保家卫国所做的贡献,在温泉池边(今贺龙温泉)聆听革命故事。

 历经岁月,长河奔腾。虽然长征那段峥嵘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作为红军长征进入白玉县第一站的邓珠多,留下了不少长征中的动人故事。谁也未曾料想在数十年后,这段“红色记忆”成为如今德西村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据白玉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段建设保护规划》实施以来,白玉县全面贯彻甘孜州委决策部署,主动融入全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段建设大局,积极围绕“红军长征最西端”规划布局,通过温泉民宿、红军小道、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的打造和贺龙温泉的提升改造,将萨玛文化、地方民俗等融入红色文化氛围,努力将德西村打造成为“红军长征村”。为了更好综合保护开发德西村优势资源,2023年5月,在四川发展(控股)公司大力支持下,占地7万多平方米、总投资7000余万元的沙马乡德西村红泉谷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红”文化配“绿”生态

 绘就乡村发展新图景

 “整个红泉谷项目建设分为红色旅游建设项目、后续扶持建设项目和后续扶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部分,其中红色旅游建设项目是整个项目的主体,建设内容包括修建红色主题教育馆1栋、红军广场1个、步行桥3座、温泉功能房3个及温泉池若干,后续扶持建设项目和后续扶持基础设施项目与主体项目同步进行,预计在2024年6月全面完成建设。”在德西村,由四川发展(控股)公司派驻的第一书记张镭详细介绍红泉谷项目的具体情况。

 项目规划设计图显示,红军长征纪念馆作为德西村红泉谷红色旅游建设项目的主体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392平方米。该纪念馆一楼为接待大厅,配套卫生间及办公场地。二楼为陈列室,将通过虚拟体验馆、全息投影、数字展厅等数字化手段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和参与感,提升长征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而特色温泉功能房建筑面积达到220平方米,包含男女卫生间、更衣室和接待大厅。此外,依托现有民居建筑,后期项目建设还将保留原有特色风貌的同时对内部进行提升改造,并吸引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创建,打造一条康巴原乡风情街,让游客能沉浸式体验民俗风情。

 据张镭介绍,德西村除了拥有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以外,还拥有巴巴沟、萨玛王朝遗址、沙马吼泉等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地理景观,德西村的温泉更是具备质优、量大、温度宜三大优势。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进一步丰富了红泉谷项目建设,使其充分具备了红色旅游 生态旅游双重优势,项目建成后,能够让游客充分感受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带来的不同体验。

 文旅融合带动乡村发展

 群众在“家门口”挣“票子”

 对于德西村党支部书记多呷而言,搬迁到新址后的生活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的生活条件不仅越来越好,家家户户增收也有了新途径。

 聊天中,多呷介绍说,因为盖玉片区有不少重点项目施工,不少村民都把自家藏房的房间租给外来务工人员。有经商头脑的村民,还在自家一楼开起了小超市、小餐馆,生意都还不错。特别是红泉谷项目开工建设,村里不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项目施工现场务工,干活挣钱的同时还能兼顾家庭。

 详谈之中,我们了解到,德西村红泉谷项目实施期间和运营期间,为进一步推动德西村及周边村民实现再就业,德西村驻村工作队与建设项目企业建立用工联系机制,在相同条件下,用工优先考虑德西村闲散劳动力,保障就地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通过用工联系机制,实现稳定就业35人,灵活就业600人次。项目建设开工以来,当地利用民房资源优势,将闲散的房屋充分利用,进行外租,增加了传统收入来源。截至目前,德西村把握项目建设机会,将村集体闲置房屋出租,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23年德西村集体经济实现分红10.65万元,惠及86户368人,户均增收1200元。此外,为了更好满足项目建设后本地人员就地就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四川发展(控股)公司组织专业技能老师就地开展餐饮、民宿、旅游服务等专业培训3场次。

 据悉,该项目在后期正式运营中,四川发展(控股)公司还将以帮扶德西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参股资金800万元为基数,联合经营红泉谷文旅产业项目。项目的共同经营将每年给予德西村集体经济不低于5%的保底分红,从而进一步提升集体经济收入,确保德西村集体经济资产保值增值,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