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扶贫走出增绿增收双赢新路径——黑水县生态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编者按:
黑水县幅员面积4356平方公里,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期以来,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相互交织。为了走出困境,近年来,黑水县在创新生态扶贫机制上苦下“绣花”功夫,着眼于增绿与增收相结合,力争实现生态建设“绿化、彩化、财化”全达标,探索出了一条增绿与增收的双赢之路,让贫困群众在绿化家园的过程中增收致富。
秋天是黑水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红的、黄的、绿的、橙的、紫的彩林,构成了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走进沙石多镇七彩甲足村,色彩鲜艳的房屋像打翻了调色盘。作为欣赏奶子沟彩林的必经之地,五彩缤纷的甲足村成为游客驻足观看游览、用餐休息的热门打卡地。
核桃、木耳、贝母、中蜂蜜……在七彩甲足村的道路旁,村民泽郎忙前忙后给游客装土特产、算价格。“这几年,黑水的游客越来越多,在家门口就能把土特产卖出去。”
在脱贫实践中,黑水县把生态扶贫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将生态扶贫摆在脱贫攻坚的重要位置,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积极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增收脱贫。截至目前,共有2870名贫困人口通过参与生态建设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逐年递增,2019年达10000元。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脱贫,共享绿色发展带来更多生态“红利”,黑水县生态扶贫走出了增绿增收互促双赢新路径。
生态管护 拓宽脱贫致富路径
十月的黑水彩林绽放。一大早,黑水县芦花镇二古鲁村生态资源管护员三基格西就同村里的贫困群众若马牙、三基木进入离家约10公里的山林,开始了一天的巡山护林工作。
三基格西家是二古鲁村的贫困户,一家4口人的生计全压在他一人身上。2018年1月,他加入了新组建的村级生态资源管护合作社,当上了村里的生态资源管护员。这是黑水县探索贫困群众参与生态保护新机制而设置的公益性岗位。二古鲁村现有山林草地19万多亩,为管好这片林地,村里将14户有劳力的贫困户组织起来,分别组成了巡山巡查、卡点值守、林区道路维护3个管护小组,对全村森林草地资源进行分段管护。
三基格西十分珍惜这份工作。他说,以前我们主要靠上山挖药材,收入不高,还破坏生态环境;如今兼职巡山护林员,一年有8150元的稳定收入,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为切实做好森林管护与野生动物保护、林区地灾监测、林区道路维护、村寨绿化和环境卫生整治、景点林区旅游秩序和环境卫生维护工作,2018年至2020年,黑水县分别规划岗位2909个、2880个、2870个,积极组织贫困群众参与生态管护,有效管护森林、草原和湿地资源652.63万亩,不仅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当地森态资源,还有效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
据了解,2018年,该县参与生态管护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8150元,2019年实现户均增收10000元。在实现生态资源全覆盖的同时,黑水县将生态保护同脱贫攻坚相结合,专职保护同兼职保护相结合,实现了贫困户上岗生态管护员全覆盖和管护职能全覆盖。
“目前,我们对管护员实行四级考核机制,实行绩效挂钩机制,管护员劳务费由基础报酬60% 绩效报酬40%构成,按照考核结果兑现绩效报酬,每年评选10%的优秀管护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据黑水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还实行动态进退机制,及时清退失去劳动能力、不符合选聘条件的管护员,纳入有意愿、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既让贫困群众受益、充分发挥岗位职责作用,又避免滋生社会矛盾。
专合组织 增强脱贫致富后劲
黑水县坚持生态造林与脱贫攻坚并行并重,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创新造林机制,在全县扶持发展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群众深度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建立与现代林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摇摇树枝,看看有无虫灾;扒开土块,看看生长情况……每隔两三天,黑水县色尔古镇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成员王德都要到附近几个村子的林子里去转转。
2018年4月9日,黑水县色尔古镇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完成登记注册成立,社员群众入股资金23万元,承揽色尔古镇内所有造林绿化项目。除了日常的巡山护林,该合作社承揽干旱河谷生态治理项目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1个,总造林面积982亩。
“我们合作社共有社员2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口14人,占社员比例的60%。”据该合作社负责人陈勇军介绍,合作社建立了贫困户和村民入股或参与劳动获取报酬机制,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入股分红或收取技术指导费用取得报酬的方式,要求合作社贫困户社员占比达60%以上,劳务费用占到该项目政府投资45%以上,劳务费用60%以上由贫困户社员获取。
色尔古镇麻都社区贫困户王苏英除了在合作社务工外,还将家里的林地入股,全年收入达20000余元。
目前,该合作社主要种植树种为岷江柏和香花槐,间种花椒等经济作物,通过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参与生态建设,贫困户劳务收入人均增加4000元。
据了解,黑水县已组建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13个,入社总人数290人,其中贫困人口206人。通过专家评议方式落实造林项目6个,总造林面积8750亩,总投资1900万元。
为确保造林项目质量,黑水县积极统筹黑水国有林保护局、县林草局、县国有林保护中心专业技术力量,向造林专业合作社无偿提供技术服务,提高合作社项目建设水平。
“通过专家的指导,大家的栽种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存活率也高。”陈勇军告诉笔者,县上的林业专家针对土地整理、挖坑、植苗、后期管理等各个环节手把手教授,确保合作社成员学到栽种技术,保障合作社的长期效益。
生态产业 增添脱贫致富动力
金秋十月,在黑水县沙石多镇奶子沟,依山傍水的洛哩措景点游人如织。据介绍,“洛哩措”为藏语音译,“洛哩”意为森林,“措”意为湖泊,“洛哩措”意为森林中的湖泊。
以前,这里是一片杂乱的废弃采砂场。2017年,黑水县结合州委全域旅游总体思路和县委“沟域经济”总体布局,投入300余万元,打造了集自然观光、民俗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示范点洛哩措,将废弃砂场等生态“创伤”变为亭台水榭,将微景观建设融入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中,最大限度释放生态“红利”。
如今,黑水县沙石多镇沿线的吉祥营地、洛哩措等微景观串联成线,羊茸·哈德、红色昌德、七彩甲足等旅游村寨连线成片,行成了乡村旅游的强势“阵容”,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砂场破坏环境,特别是风大的时候漫天灰尘。现在不仅环境变好了,还来了很多游客。”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的村民列如开心地说。
在实施河道治理、地灾防治工程中,黑水县因地制宜嵌入旅游文化元素,特色化打造洛哩措、雅麦湖等22个景观景点,实现生态修复与旅游业发展同步推进。
如今,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摇钱树”。黑水县积极鼓励贫困群众从事手工艺品制售、旅游接待服务,实现贫困户就地增收,并成功创建沙石多镇和卡龙镇2个森林小镇、2个四星级森林人家、2个二星级森林人家,并形成了沙石多镇森林小镇自然教育与体验路线,以生态旅游发展助推贫困户增收。
为不断增进民生福祉,黑水县持续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在巩固前一轮退耕还林7.75万亩的基础上,新增退耕还林1.56万亩,常年有效管护天然林84.69万亩,草原禁牧49万亩、草畜平衡162.4万亩。同时,按时兑现退耕还林工程补助、集体与个人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草原生态奖补资金,2014年以来,共兑现补助资金10634.04万元,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以绿色为底色,碧水蓝天成为黑水的名片。近年来,黑水县紧紧围绕州委“一州两区三家园”战略定位,结合“沟域经济”发展布局,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引导贫困群众通过从事生态产业实现增收。同时,反哺自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生态经济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黑水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