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传统的民间杂艺 藏地阳光新闻网-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西藏传统的民间杂艺

西藏传统的民间杂艺

发布时间:2019-07-04 来源:中国西藏杂志 责编:顿珠曲珍



爬 竿

爬竿,又称:"翻杵之戏",是流行西藏民间的传统活动。吐蕃时期已开展普遍。桑耶寺杂技壁画中就描绘了十几种爬竿方法。从基本内容看,首先竖一长竿于地上,用绳子四面打桩固定,然后就可在竿上做爬上爬下的各种技巧,如在竿顶做倒立,在竿上翻筋斗等,人们各显其能,造型优美。阿里古格王国遗址壁画上也描绘了蕃民爬竿内容:"滑竿中间直立一主竿,两侧各斜撑一竿,顶端绑扎在一起,画中一人刚攀登至顶,另一人骑斜竿下滑,并将双手上扬保持平衡。"刘赞廷在其《三十年游藏记》中云:"翻杵之戏,就台前立柱,高有三丈余,一人自鸣小锣驰驱上下,形如猕猴,一绝技也。"翻杵之戏在其他大型寺院的宗教大会之期,也有类似表演。西藏民间节目中,亦往往于寨前立竿,竿顶悬肉,翻杵者上下盘旋,技优者酬以竿上之肉。

在西藏民间,爬竿很普遍。尤其在西藏半农半牧区和农区,气候温和,青山高耸,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当地藏民常常在村庄中直立一长6到10米的松木竿,农牧闲时,经常进行爬竿运动。爬竿运动没有什么严格的动作要求,只是依据自身的条件自由抓竿。有手脚全用的爬法;有只用上肢的爬法;还有头朝地的倒爬法等。

在爬竿的过程中,有的青年还在竿中间和竿顶做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以显示自己的高超技艺。还有的青年人把同伴的帽子抢去挂在竿顶,引诱同伴爬竿取下。西藏类乌齐的藏戏队的演出中也有爬竿技巧的(杂技),这种表演的技巧性更强,动作难度更大。

滑 绳

滑绳是西藏民间的一种习俗,滑绳也叫飞绳,古时候就有。据史书记载,吐蕃时期每年藏历正月初二要在布达拉宫表演"飞绳之戏"。表演方法是用皮绳四条,一端系于布达拉宫宫殿顶端,另一端拴在山下的柱桩上,倒悬身体,直溜而下,迅捷如飞。这样反复三四次,表演相当惊险,稍不慎就坠地身亡,当时的统治者组织这样的表演是为了预测一年岁时的好坏。如果表演者安全着地,即表明全年岁收丰稳,百事吉祥;如果表演者受伤或者坠死山下,那就是不祥之兆,必有荒年。据石泰安《西藏的文明》中记述:"以初为年节。每逢年节,商民停止三日,各以茶、酒、果等食物相馈为礼,其日(指新年),达赖喇嘛设宴于布达拉宫上,廷汉番官会饮,有跳钺斧之戏。越日,观飞神。乃后藏番民供此役,以皮索数十丈系于布达拉宫山寺上下(并一直垂到山脚下)。人捷如猿,攀援而上。以木板护于胸,手足四舒而下,如矢离弦,如燕掠水,亦异观也。"

《十三世达赖喇嘛传》中说:"绳子上端系在布达拉宫一间房子里,下端拴在布达拉宫下面平地上的一块方形石碑上,绳子斜长二百五十英尺(约80米),净高一百英尺(约32米),他们三人一个接着一个从上面滑下来。开头,每个人都大声念经祈祷,并站在开始往下滑的屋顶上撒糌粑,以做为祭神的供品。然后他们用皮带把自己拴在绳子上往下滑。"

《和宁西藏赋注》云:"正月二日作飞绳绕,从布达拉最高楼上系长绳四条,斜坠山下,钉桩栓固。一个人在楼角,后执白旗二,唱番歌毕,骑绳身直下,如是者三。绳长三十丈,后藏花寨子番民专习此技,岁应一差,免其余徭。内地缘竿踏绳,不足观也。"

刘赞廷在《三十年游藏记》记载:"正月初一为元旦,达赖跌坐正殿受文武朝贺,有各种艺术于殿前献技,内有飞绳皆良佳。用皮绳四根,各四十余丈,环扣相接,长至一百六十丈。一头系于布达拉宫五楼之明柱,一头系于山下石柱。

古伯察《鞑靼西藏旅行记》对飞绳戏记述:"我们在拉萨还看到了一种叫做'神舞'体操运动。一根用结实的皮条制成的长绳系在了布达拉宫山峰并一垂到山脚下。'舞神'即沿此绳上上下下,其敏捷程度能和花猫和猕猴相媲美。有时,当他们攀援到山顶时,便展开双臂就如同要跳下去游泳一般,顺着绳索而如离弦的箭一般地滑下去。

滑绳这种技艺当是从溜索发展而来的。溜索原是一种渡河工具,藏地山川险竣,江河湍急.无法架桥,故以竹、牛皮或藤为索,横悬在两岸陡峭的崖壁上。索端系短木,另以一绳连接多数竹圈,亦系于两端,溜筒亦系缚于绳上,绳动则筒动。渡河之人骑坐在短木上,将筒挟在腋下,两岸之人则拉绳,即可横渡,也可一手抱溜筒,一手抓竹索,摇而过。至今在西藏澜沧江、怒江等江河流域两岸尚可见。刘赞廷记云:"宁静县(今芒康盐井)由县治西南行平路四十里至溜筒江,即澜沧江也。其溜筒者,以竹为绳,上套木筒……皆绳长数十丈至百丈者。其法:另用一木制成瓦形,曰'溜',渡时将溜扣绳上,另用一长皮条搭于溜上,下兜人之臀部,以双手将溜绳拴稳",荡滑过江。刘又有诗云:"两岸耸山高万丈,溜筒江上浪千层"。另戴安琴诗:"云山揽胜望江天,松柏成林不记年。为问交迫何辛苦,偏记遵巴溜绳牵。"

这种需要力量、技巧,更需要胆魄的技艺后又在拉萨形成了具有冒险惊奇的高空滑绳表演。公元17世纪,当时五世达赖在蒙古首领固始汗的支持下,推翻了日喀则的藏巴汗政权,建立甘丹颇章王朝。为了对藏巴汗的臣民进行惩罚,规定他们每年要派一人,到拉萨支付这种差役,表演高空滑绳。后因此项活动带有一种惩罚性质,表演者又要冒极大的生命危险,至达赖十三世后期,遵命将绳技改成竿顶部旋转,这种活动,一直保持到1959年。至今在西藏门珞地区,在节日期间还在举行攀藤索活动。

魔绳表演

魔绳表演,又称天仙下凡,实际上就是藏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空中魔绳表演艺术。

魔绳表演,藏族民间称"同治他巴"。相传最早始于藏王松赞干布初建布达拉宫时期。因红山和药王山两座一脉相承的山峦的圣脉己断(因地理变化,使原本连接在一起的两山分离),藏王大惊,急命天下高僧异士,接合圣脉。一天,一位云游高僧途经此地,夜观天象,暗思藏王大难临头,急急进宫求见,道出其中缘故,并提出解决办法。藏王遵高僧所述召集法师,分别在红山和药王山顶分立两根铁柱,用一根牦牛绳系牢两端。该高僧施展法术,驾临高悬的绳上,行其法事,接合圣脉。果然不久爆发了一场外族入侵西藏的战争,藏王松赞干布率兵征讨,大获全胜,凯旋而归。此后每当征战前夕,藏王都要召集法师行此法事,以助征战成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勇敢者的活动。

魔绳表演一般有两种:一种为法师表演,一种由民间群众表演,其表演方法大同小异,均在高于地面近20米的空中,用一根坚固的牦牛绳系牢于两端相距15米左右的铁柱或木柱上,表演者身着法衣和斗篷,沿柱攀上立于稍高的另一端绳头,飞速滑翔而下,行至绳中,急速刹住,然后做出各种惊险、滑稽的表演动作。据传,魔绳表演者一般都修有很深的瑜伽功,加之表演难度大,技巧复杂,安全系数小,故长期以来很难有勇敢者涉足,因而失传多年。

耍 狮 子

耍狮,藏语叫"桑给",玩法一如内地,是作为庆典的一项活动。藏文古籍《拔协》一书记载:在桑耶寺举办的季节性贡奉仪式上,"围墙外面四周,全体吐蕃百姓盛装佩饰,携带贡品,载歌载舞。舞者表演狮子舞、射箭等技艺。"古时在西藏寺庙、村寨皆有耍狮人。二人扮狮,一人戴面具扮狮童。狮童都为久经训练、技艺高超的少年,其戏狮跃扑翻纵,其中多有前后手翻、侧手翻、侧空翻、鲤鱼打挺、鱼跃前滚翻等杂耍动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