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两河口纪念馆。 小金县委宣传部供图
“川”越十年·全国党报党端联合采访活动的旗帜迎风飘起,顺着旗帜飘飞的方向望去,是隐在白云间的四姑娘山。
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部的小金县,就在四姑娘山下。“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江西省驰援小金,立足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在当地打造了多个旅游项目。
5月8日至9日,联合采访组沿四姑娘山、小金县城、长坪村、双柏村、两河口等地一路行进,探访这些援建项目给小金县带来的巨变。□本报记者李婷江西日报记者张雪万芸芸
户外文化 本土文化 催生发展契机
“这次登顶来回两天,伙伴们已平安到家。”5月9日晚,四姑娘雪山之巅高山协作队队长余强,发出了一段置身于云海中的抖音视频,引来不少点赞。当天,他带着8位来自天津的初级登山爱好者成功登上四姑娘山大峰。
在小金县当地,像余强这样的专业登山户外团队有3家,均由本土居民创办,目前在业内已经享有较高口碑。
“我们跟以前的本土向导不一样。”余强说,四姑娘山景区发展以来,本地诞生了许多专程给登山驴友提供背包服务的“背包向导”,但这种“背包向导”服务散乱、不成系统。他早已有心做出改变:2007年他就考取高山协作证,逐渐转型成一位自主攀登高峰的登山职业教练。
2008年地震后,江西援建方重新为四姑娘山谋划定位:“户外天堂”,并围绕这一定位集中打造景区周边的配套设施,吸引了一大批来自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地的登山发烧友。
景区定位的转变、海外登山发烧友的到来,无不倒逼本地向导团队专业化。转型较早的余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本地向导加入其中。
这一转型也给四姑娘山镇带来新的旅游契机。四姑娘山镇党委书记何金强说,目前村镇人均年收入,已经从地震前的1000多元涨到10000元,“这是本土文化与户外文化融合的成果。”
红色文化 绿色资源 双重利好推动
1935年6月,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后,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小金达维,通过“两河口会议”确定了红军挥师北上的战略方针。在位于两河口镇的小金两河口纪念馆,记者注意到,不到两个小时,已经有两批近百位访客。
经过询问,他们分别来自成都和攀枝花,特意来这里重走红军长征路,并在纪念馆里体验声光电多媒体场景还原,在雕塑、油画、实物、图片、文献资料等多种形式的展陈中重温那段红色历史。
在江西对口援建支持下,小金县将两河口定位为“长征遗迹·红色古镇”,并借鉴江西井冈山、遵义等红色旅游路线资源,于2009年5月建成两河口纪念馆。“未来将加入vr、触屏多媒体等互动性更强的参观体验。”小金县两河口镇镇长李裕伟介绍。
参观者众,带活了周边的乡村旅游业。附近盛产蔬菜的木成村,发展起多个绿色生态农庄,还建立起冷链和网络销售渠道。2017年木成村接待游客8000余人,带动全村48户群众收入分红达33万余元,户均年增收近6800元。
“红”与“绿”的双重利好推动下,10年来小金县新增特色种植业1.8万亩、规模养殖户229户、专业合作社331个、绿色及有机食品认证4个、涉农商标50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95万亩,正式发布“小金出品”公共品牌,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商标)3个,“神沟九寨红”商标成为阿坝州首个“中国驰名商标”。
现场
四姑娘山下这条小街“美”又“潮”
□本报记者李婷江西日报记者张雪万芸芸
玻璃屋顶抬头可见星空,莲花灯饰搭配香薰,木制书架墙上摆放限量银色老式相机……走在小金县长坪村三组的街道上,两旁是一家家民宿,陈设各异,展露出主人的独特心思。
作为四姑娘山下游客驻足休憩的点位之一,灾后重建后,这条不到500米的主干道上聚集起40多家个性化民宿,被称为“精致街”。
记者随意走进一家民宿,门里摆放一个3米长的农家猪槽,槽内簇拥着30多盆多肉植物盆栽,“小清新”的装饰中还保留着农业肌理中最初的粗犷。一旁的客厅大桌则由农家院的木门拆卸制作而成,门上的铜狮子把手还清晰可辨……这些“小而美”的民宿,让四姑娘山脚下这个淳朴的村庄多了一份诗意。
“精致街”另一头,三家专业登山户外店,彰显着村庄“潮流酷炫”的一面。店里既有防护眼镜、登山冰锥、冰爪鞋等专业设备,也有gps探测仪和sos系统等“黑科技”,还配有专业登山向导和体育团队,足以让想要征服四姑娘山的登山发烧友流连忘返。
“美”与“潮”背后带来的是可观收入。据悉,截至2017年底,精致街有民宿房间1236间,床位2116张。百姓收入主要依靠房屋出租和旅游从业,旅游服务从业人员226人,全年接待游客13万人次,带动群众增收700余万元,人均增收6000余元。今年五一小长假,这里每天迎接游客超7000人次。
还有不少游客留下来变为“房东”,与本地居民合作创业,一待就是好几年。
人物
没来得及付出的关爱 他给了更多老人
□本报记者李婷江西日报记者张雪万芸芸
“这些柳树都碗口粗了,咱们来的时候还是小树苗。”5月9日,记者走进小金县社会福利中心时,胡兴权正与老人们在聊天。一问之下,这个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线的年轻小伙,竟然是中心总务主任。
虽然还不满30岁,胡兴权已在这里工作10年。2008年,身在甘肃某部队的胡兴权随部队参与抗震救灾,并立下二等功。不久后他退伍还乡,来到小金县福利院工作,“那时就一栋老楼,大概能容纳20多个床位吧,设备也简陋,连电视都没有。”
2009年,江西省援建的占地42亩的新福利中心启用,胡兴权也随着福利院的老人们来到这里,一待又是9年。
常年陪伴,他对老人们的年纪、身体状况、饮食偏好如数家珍,“没办法,慢慢来”也成了他的口头禅——有时老人也会像小孩一样,因为病情等各种原因变得暴躁、乱发脾气,“这时候就得和老人讲道理,用细心照料、慢慢陪伴感化他们。”
最棘手的还是应对老人生病和去世。胡兴权的手机24小时不敢关机,一接到老人的紧急呼救,便要赶往福利中心照看;每遇老人去世,胡兴权还要依照当地民族风俗帮老人料理后事。他掰着指头数了数,10年来已陪伴40余位老人走完人生中的最后一程。
当初退伍时,年仅19岁的他为何选择到福利院工作?胡兴权把目光投向远方,“2008年,我母亲也在汶川地震中去世了。”
他把这份没来得及付出的关爱,转移到更多老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