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态优势 播撒绿色希望 藏地阳光新闻网-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厚植生态优势 播撒绿色希望

厚植生态优势 播撒绿色希望

发布时间:2018-05-07 来源:阿坝新闻网 责编:丁真尼玛

要生态还是要发展?黑水县在坚守生态底线、留住“绿水青山”的同时,不断为发展注入“绿”动力,“探”出了一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新路子”,高质量打造出生态文明的黑水样本——

■姜超 记者 杨骁

最美四月,车入黑水,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绿色的田园如同画卷般展开。丛林苍翠,延绵的山脉犹如筋骨,连着城镇、农村和藏寨,见证着一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坚定决心;碧水蜿蜒,晶莹的河水如同血脉,贯通山川、草地和森林,映照出一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从“只要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该县把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生态补偿脱贫与特色产业脱贫并举,精准脱贫与巩固脱贫成果并重,助推脱贫和保护生态并行,走出一条“百姓富”与“生态美”同频共振的黑水生态扶贫新路子。“绿色黑水”为这块神秘的少数民族世居地增添了厚实的生态底色。

“扶贫开发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发展绿色产业、保护蓝天碧水、建设生态黑水,已经成为黑水扶贫开发的战略选择,黑水的绿水青山正成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黑水县委书记刘云建如是说。在该县43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幅山青为底色,水绿描蓝图的生态美画卷正在黑水人的手上逐渐绘就、清晰可辨。

展现“绿”魅力

——维护生命线的制度,从源头留住绿水青山

翻开这幅黑水版图,绿色画卷悠然展开。

从热闹的城镇到广袤的乡村,绿色的波浪滚滚而来,风光如画。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正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生态福祉。

每天清晨和傍晚,家住黑水县城的罗尔基喜欢沿着街道来回散步。从南到北、从北到南,每天至少要走上两趟。他喜欢干净清澈奔腾的河水,街道两旁的青翠,迎着清新的微风,总会让他留连忘返。

“原来我家门前的路面是坑坑洼洼的,路边垃圾随处可见,好多地方都是杂乱地开荒种菜。”从以前的“脏乱差”到如今错落有致的景观绿化,罗尔基见证了该县环境持续变美的过程。“现在不仅是树栽得越来越多,绿色的感觉也越来越浓厚,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了。”

“颜值”更高,“气质”更好的生态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也得益于全县上下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呵护。一串串数据,见证黑水生态环境历史上的不断改善:2012年至今,黑水全县森林面积增加5974.7公顷,蓄积量增加165.3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34.92%增至现在的36.53%,全县草原植被平均覆盖率达到80%,森林病虫害和毁林案件明显下降,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1‰以内,连续30年无重大森林草原火灾发生、无重大破坏生态资源的行为和案件,极端灾害性气候发生率明显下降。

“这段时间是防火的关键期,一个月至少得巡逻20趟。”49岁的额拉和同村的阿娥,骑上摩托车,进山巡逻。额拉和阿娥是芦花镇二古鲁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1月,受益于我州实施的生态扶贫政策,两人成了村里的生态资源管护员。

“以前,我们的经济收入主要靠上山挖药材,不但收入不高,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巡山途中,额拉告诉记者,当上生态资源管护员不仅每年有6600元的稳定收入,更重要的是自己不再为了获得微薄的收入去破坏环境,而是像爱惜自家财产一样爱惜每一棵草木。

从“谋生计”到“要生态”,体现了黑水人民护绿守绿的决心和行动,表明了绿色在他们心中无可替代的分量。生态资源管护员只是黑水县生态管护县、乡、村、生态管护员四级管理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据了解,全县成立县级总社1个,负责全县生态资源保护的管理监督,成立乡级联社17个,负责该行政区域内生态资源保护和村级合作社的管理监督,成立村级生态管护合作社123个,具体承担本区域内的生态管护职责,人均管护森林1341亩、草地888亩、湿地面积13亩、管理河道0.25公里,实现生态保护职能全覆盖。

“以前群众对于生态保护的观念比较淡薄,总觉得靠生态环境挣不到钱,保护起来也没有用。现在观念更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开始认识到,金山银山换不来绿水青山。”黑水县环林局局长王维山告诉记者,借着生态资源管护这股东风,现在老百姓的生态保护意识在不断加强。

黑水县深入研究落实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相结合的新模式、新机制,用好生态保护建设政策,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坚持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整合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位,推动贫困群众有序参与生态治理和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保护,形成“脱贫、致富、小康”三个长效机制,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长效生态脱贫新路子。

注入“绿”动力

——坚守生命线的高度,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要发展还是要生态?这是摆在黑水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黑水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如果只强调消除贫困和发展经济,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将很难保障;黑水既还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如果只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不考虑贫困人口的小康进程,也不符合“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的脱贫攻坚要义。

“没有产业支撑,生态保护就是空中楼阁。”黑水县委副书记、县长何晓兵意识到,只有通过产业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才是解决地区差异和贫困问题的必然途径,以及实现现代化生活方式与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兼得的唯一选择。

思路已笃定,破局靠改革。为发展注入“绿”动力,正是改革的方向。黑水县始终坚持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环境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充分利用生态核心优势发展经济,通过经济发展再反馈于生态,推进经济与生态双向互动、同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

维古乡俄市坝村,循环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循环农业生态示范基地就是集种植、养殖、生态、环保为一体,在种植中加入建立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与社区生活方式。”该县农牧畜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建设过程中,产业园坚持生态优先,开发建设循环农业特色。在建设活动、生产活动中,都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遵循天体、物候、生物的自然规律,充分调动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即充分发挥农业的物质循环机能,减轻环境负担。

俄市坝村,循环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只是该县大力发展有机农牧业的一个缩影。该县以“生态理念、健康品质、农业增效”为目标,建设生态农牧业基地,推进有机、绿色认证,发展现代农牧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基地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全力抓好芦花、麻窝、木苏、色尔古、扎窝、晴朗、双溜索等乡镇的果蔬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基地标准化管理,辐射带动全县粮食产量稳定在1.6万吨以上,生态蔬菜播种面积2.35万亩,新(补)植特色水果1500亩,保有量8000亩,全年预计实现农林牧业总产值3.63亿元,实现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0元。

大力发展有机农牧业的同时,黑水县结合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和“三微三态”建设,加强产业示范园、产业基地和农畜产品加工园建设,打造休闲、体验式农庄、果园、牧场、农畜产品加工展示区,构建以旅带农、以农促旅的融合发展格局。

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淳朴真挚的乡风民情,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坐落于国道347线旁洛喱措景区吸引着往来游客的驻足和欣赏。

作为集自然景观观光、民俗文化欣赏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示范点,实现华丽“蜕变”的洛喱措再也看不出一点沙场的痕迹。“沙场破坏环境,特别是风大的时候,经常漫天灰尘。现在不仅环境变好了,还有很多游客来我们这里。”依托周边优美的环境,村民列如搞起了藏家旅游。“我今年已经50多岁了,再也不用到处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

行走在黑水,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通过近年来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黑水县已基本形成了以达古冰山风景区为龙头,雅克夏国家森林公园、三奥雪山省级森林公园、奶子沟彩林、卡龙沟景区为核心,生态农家乐为辅助的生态休闲旅游网,休闲观光游、康养度假游、民俗文化游迅猛发展,为解决全县社会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保护自然,也会得到大自然的慷慨馈赠,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通过旅游与产业的融合发展,2017年黑水全县接待游客127.9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43亿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黑水县力争让每一座山川都成为风景,让每一条河流生命永续健康,因为黑水人知道,一山一水都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网站地图